【幼兒發展】家長苦惱孩子拖延症又發作 博士教幼兒實踐自我時間管理

幼稚園

發布時間: 2022/10/05 13:55

最後更新: 2022/10/05 13:55

分享:

分享:

3至6歲幼兒對時間管理的概念是模糊的,需一步一步去建立。(istock圖片)

新學期開始了,孩子們終於可以上學。以為新學期會為孩子帶來朝氣,怎料不少家長也跟筆者分享,孩子的「拖延症」又發作了。孩子總是愛拖延是正常的嗎?有沒有辦法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這個拖延的常態?答案當然是有。

未談及所謂的辦法之前,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成因。要談成因,又不得不簡述一下幼兒的發展階段。筆者無意拋書包,但若能多了解一些幼兒發展的必經階段、情況,對於我們面對幼兒的行為,明白其行為背後的原因,有莫大的作用。另一方面,若明白幼兒發展的必然性,那麼成人就更容易明白,總是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其實是不合理,結果多是徒勞的,而最終只會不斷破壞親子關係。筆者經常指出,建立、經營良好的親子關係遠比我們多學一招半式的育兒法更重要。

最新影片︰

自製圖表建時間管理

以3至6歲的幼兒而言,按幼兒發展規律,其對於時間管理的概念是「模糊」的,需要一步一步的去建立。幼兒平日的想法、活動多為即興,不似成人般有能力全盤作出考慮與計劃。因此如上所述,成人以自己的節奏要求孩子配合是不公平亦不合理。那該如何協助孩子?家長們可以跟孩子一同列出一天中會做的事,例如起床、刷牙、洗臉、吃早餐、上學、到公園玩、看圖書、玩玩具、睡覺等等。形式可以是流程圖、圓形圖或時間表,年紀小的幼兒可以用圖畫,大一點的可以用文字,總之把一天中要做的事全列出來,並清楚解釋某些項目的時間是固定的,例如,每天7時半要起床(假日可除外)、晚上9時要睡覺等等。重點是內容、形式必須與孩子共同建立。

然後,讓孩子每天按表中所列事項一件一件完成,家長每天與孩子在表上把完成的事情作簡單符號記錄,讓孩子具體、親身感受某一件事用的時間多了,自然另一件事的時間就會少了的道理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是實踐自我的「時間管理」了。過程中家長當然需要從旁引導與協助,不能讓孩子因為想玩玩具就草率吃飯和不睡覺等。

日常生活中,家長亦宜多引導孩子把要做的事情分拆,變成一個一個細小的任務,完成後加以確認,別小看這些儀式感,孩子若能把小任務一件一件完成,既能從中獲得滿足感,也較容易把所謂的大事情完成,亦會減少因為不能一下子完成而變成拖延的狀態。

家長亦宜以鼓勵的態度為先,管理為次。計劃初期,孩子若能多天完成表上的項目,不妨給予孩子多點正面的鼓勵;反之孩子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,亦可與孩子按實際情況調節表內的內容。

原文刊登於《香港經濟日報》,標題為「孩子總愛拖延?

hket App儲積分換獎賞︰https://bit.ly/3ClEy1R

【名師試題教室】睇片連工作紙  中英數必學單元︰https://bit.ly/3sEeM3Q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bit.ly/34FTtW9

撰文︰伍寶珠博士 啟文幼稚園學術顧問